我是研究自媒体(新媒体、社交网络)的。自媒体是当今社会的折射,也是人生百态的舞台。从这里,我见识了众生百相,也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所以想着也记录下来。当然,偶尔也会遇见一些超出我的认知的人群。
一、超出我认知的一类“人(?)”
对于哈日一族,我是知道的。“哈”字来自满语。满语里管拍马屁、献媚叫做“hadaba”。在台湾语境中,“哈”有“渴望”、“希望”的意思。哈日最初是指那些崇拜、复制日本流行文化的台湾青少年族群。这群人从生活、娱乐、思想上,大量地从日本文化中吸取养分。
现在,不论在台湾、香港,还是在中国大陆,都有相当数量的哈日族。他们喜欢日本动画片、漫画、电视剧、推理小说,或者喜欢日本的管理学、日本的电器产品等等。
现在哈日族已经成为一个通俗的用法,而哈日的范围除了日本流行文化、服饰外,也包含了日本传统文化,一般只要看到一个人对日本某些领域很著迷,就会被称为“很哈日”。
台湾曾经是日本殖民地,日本文化本来就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战后,虽然台湾曾经管制过日本电视剧、电影播放,但书籍、漫画、卡通、电玩等,却依旧源源不绝地影响台湾的青少年,后来日本电影、戏剧等全面开放之后,“哈日”变得更为容易。
这个词汇的推广,主要是台湾漫画家及旅游流行散文作家哈日杏子(本名陈桂杏)的哈日族系列漫画。其出道作品《早安!!日本》中用四格漫画首创了“哈日”一词并介绍了哈日族去日本留学的趣事,她自己承认是重度的哈日族。
对于知日派,我也是知道的。他们算是较为深刻的哈日族。这些人的日文能力不错,通常会从较严肃的领域来复制、内化日本文化与精神,例如定期去日本旅游、喜欢“泡汤”(浸泡温泉)、阅读日本书籍报纸期刊等,会主动去了解日本的政治、经济议题。
但是,最近因为研究需要,才发现了竟然有“精日”一族,这是超出我认知的。
所谓“精日”就是“精神日本人”,是精神上已经把自己视同为日本人的中国人。他们当中,有些极端者崇拜日本到了仇恨自我民族、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耻的地步。
“精日”群体是从哈日一族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但这种进化过程并非有意为之所能够达到的,更多情况下,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决定能否成为精日的前提条件。
精日族与哈日族虽然一脉相承,但大多数情况下前者会本能地鄙视低端哈日人群并与之保持距离。
精日与哈日虽只有一字之差,但确是天壤之别,简单地概括两者最大的不同是:精日打心眼儿里觉得自己是日本国的公民,对日本国的感情远远超出基本的娱乐影视游戏等哈日族所涉猎的范畴,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价值观上的转变。
“精日”群体的年龄分布,大多集中在20—30岁之间,不乏日本留学归国人员。当然,是否具有日本留学经验,并非判断“精日”的绝对依据。
在互联网上分辨精日的方法比较简单明了,绝大部分精日都会给自己取日本姓名。比如知乎上的著名精日Susanoo Izumo。
除了穿着打扮,精日的言谈举止也明显,尤其在观念方面更是与普通中国大众不同。
他们中许多人以日本公民自居,对中国一般称呼“支那”“你支”“你国”;在中国与日本有利益或是历史冲突时,旗帜鲜明地站在日本一边。
在历史问题上,他们认为日本已经就侵华战争道过许多次歉,不需要再道歉;或者认为南京不屠杀不存在,甚至认为杀得好。
他们认为日本侵华本意是为了将亚洲从白人的统治中解放,认为慰安妇是自愿的。
他们认为在战争期间强征劳工很普遍,当年苏联也强征劳工,因此日本不需要对此道歉。至于屠杀,他们用“大跃进饿死更多人”为由为日本开脱。他们认为:“日本已经是国际形象最优秀的国家之一了,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揪住日本历史问题不放的只有韩国、朝鲜和中国这三国”,并借此批评中国的国策。
二、“精日”引发的舆情事件
大部分“精日”对二战史和日本史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他们经常会以“军迷”的名义借分析讨论战争为由,挑起话题,最终又绕回来为军国主义的行径辩解和洗白,他们对怎么给日本军国主义除去历史欠债很有心得,也很“忠诚”。现实中也都会抓住时机为军国主义招魂,如打着Cosplay活动的幌子,穿日军服装招摇过市等。因此涉及精日的舆情事件,往往和军服军装相关。
1、“精日”穿日军军装“夜袭”抗日遗址四行仓库
2017年8月初,几个“精日”打着cosplay的名义,身穿二战日军军服到抗日战争的重要象征——上海四行仓库拍照,8月7日被人公布到网上,引起一片哗然。
据疑似扮演日军在四行仓库拍照片的网民“利冯兹·维森”称,他们在网上谈了很久,组织了为期7天的淞沪行,参加者可能来自很多地方。到四行仓库扮演日军似乎是他们这次行程的一个重头戏,因为他们模拟了“夜袭四行”,另外还到歌厅唱“雪之行军”等旧日本军歌。
“利冯兹·维森”对日军显然很崇拜,言辞间都不加“日本”或者“日军”的定语,声称如果要为他们这种行为硬编个剧情,大概就是抗日战争末期“参与过上海事变的将校故地重游,从左至右依次是帝国海军防暑衣、帝国海军第二种军服、帝国海军第三种军服(陆战队襟章)……”
所谓“大日本帝国”,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间所使用的国号,现在就连日本人也不使用“帝国”这个法西斯主义非常明显的称谓,这些日军军服爱好者历史观之扭曲,令人忧心。
2、精日分子谩骂抵制APA的人士
日本APA酒店是一个城市连锁酒店,客房数为16,857间,在日本全国开设直营酒店74家。2017年1月12日赴日旅行的网友描述,在其居住的东京APA酒店客房中,放置大量由该酒店集团CEO所写的右翼书籍,书里否认南京大屠杀和韩国慰安妇的存在,并称“所谓日本犯下的罪行,是美国为投下原子弹而编造的谎言”。
2017年1月15日,网友KatAndSid 再次上传视频对此事进行详细说明。在该视频中,一名女子从该连锁酒店前台购买到摆放在酒店房间中的极右翼书籍,并指出其中涉嫌否认南京大屠杀和韩国慰安妇的文字。目前该视频已播放2086万次,转发近30万次,留言13000多条。
2月5日下午,约200名在日华人华侨、留学生在东京举行游行,抗议日本APA酒店社长否认“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等历史事实。抗议活动遭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干扰,但双方并未发生恶性冲突。
但国内的一些“精日”却对抵制人士展开谩骂。
3、燕子矶同胞遇难地,两青年拍“日本武士照”
2016年12月10日是周六,因临近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已有不少地方悬挂纪念标语,摆放表达哀思的花束,很多市民也通过不同方式悼念死难同胞。可就在这一天的燕子矶江边,一名青年男子身着白衣黑裤日本武士服,手举木质武士刀背对长江摆出劈、砍等各种姿势,另一青年女子手持相机,边指挥男子调整姿势边拍摄。面对其他人的指责和怒视,他们熟视无睹。
4、维和士兵跪拜日本少女
2016年5 月 29 日,联合国国际维和人员日。网络上曝出,某漫展上,两名身着解放军迷彩服,穿戴单兵装具的“军人”,头戴维和部队“UN”蓝盔,胳膊上缝着五星红旗,双膝跪地正向一名骨骼清奇、打扮怪异的日式“少女”磕头。
联合国总部刚刚在 5 月 24 日举行纪念仪式,缅怀为和平献身的维和人员,并向申亮亮等 3 位牺牲的中国维和军人在内的殉职维和人员追授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在大家缅怀英雄时,一些人竟做出这样的事,同样招来了网友们的口诛笔伐。
三、自媒体上的“纳吧”
“精日”现在已经不是分散的个人行为,已经成为有组织、有纪律、有“理想”的群体性组织。这个群体主要以兴趣进行划分,在微博、贴吧、微信中交流也多呈现圈层化特点。
这个群体人数相对较少,因为兴趣和爱好成为一个分众化的交流平台,属于圈子文化,例如二次元群体、cosplay群体等。逐渐形成了“纳吧”现象。
“纳吧”是“纳年纳兔纳些事”贴吧简称(这个名称是针对奉行爱国主义的贴吧“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活跃在贴吧的都是一群带着深厚媚日反华心理的极端青年人,他们狂热、暴虐、缺乏理性,但因为所谓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聚焦在一起,构筑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
里面一些活跃分子,长期宣扬反共言论,污蔑、丑化、中伤党和国家领导人,丑化中国历史,对抗战、建国等历史进行歪曲抹黑,有组织有预谋地对意见不合的青少年进行长期欺压、恫吓、凌虐,人身攻击、恶语谩骂、追踪围剿、人肉搜索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并且祸及家人亲友,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黑恶势力。
该贴吧因为严重触犯法律底线,遭到有关部门的封禁处理。
“纳吧”称为现象,是因为“纳吧”并非个案,“焦作中学吧”、“日本の家吧”、“大平洋战争吧”、“冈村宁次吧”等一系列仇视中国、极端媚日、宣扬暴力的贴吧。
好在,每一起精日事件,都受到了广大网友的抵制、批判,说明民众是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对于精日是坚决反对的。
2017年8月13日16时许,广西宾阳黎塘镇两个男子身穿日本服装在宾阳高铁站作秀。随后,两名男子被派出所拘留。根据宾阳县黎塘镇政府发布的通告,民警在接到群众举报欲将他们带回派出所进行询问时,遭到围观群众阻拦,还扬言要拉出去进行殴打,当时围堵群众将近300人,并将作秀者所骑摩托车砸毁,“群众情绪比较激动”。
但是,还是不能理解这群“人(?)”的存在。